7月24日,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完成数智安全管理平台“虚拟安全员”模块升级。此次升级聚焦作业现场发生频率高、风险隐患大的违章类型,将原有的10类作业现场典型违章智能识别场景拓展到16类,为防范现场安全风险提供了技术支撑。
电力施工和检修作业现场点多面广,安全管控压力较大。以浙江电网为例,高峰期单日作业人员近5万人,作业现场超7000个,其中塔吊、深基坑等高风险作业占比约15%。传统管控模式下,作业过程中主要依靠布控球拍摄画面,由人工远程监控,难以实现全时段、全覆盖监督。
针对这一问题,国网浙江电力及浙江电力科学研究院联合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人工智能支撑安监业务的算法研发和场景规划,于2024年4月在数智安全管理平台上线“虚拟安全员”模块。各个作业场景通过全省统一视频平台与该模块相连。作业过程中,“虚拟安全员”模块可自动标注违章场景,经人工复核后反馈至各地市督查中心,通过违章工单形式提醒各作业现场整改。
在“虚拟安全员”模块试运行阶段,研发团队结合现场高频次、高风险违章行为,优化算法逻辑,创新采用“场景识别+违章证据融合”判别模型。该模块依托国网浙江电力人工智能平台算力,在充分学习超过23万张场景样本和2万余张违章样本的基础上,构建违章智能识别算法,可以自动检测和分析现场画面。自2024年9月实现规模化应用以来,该模块已发现违章行为170起。
“传统人工远程监督模式下,每个监督员每天最多可检查20个作业现场,每次监督不到30分钟。而在‘虚拟安全员’模块的辅助下,监督员每日可检查400个作业现场,监督时长提升至2至3小时,减少了监控盲区,降低了作业风险。”浙江电科院安全管控技术专责王刘旺介绍。
“虚拟安全员”模块还可以智能识别斗臂车等16类关键作业要素,仅需10分钟即可识别100个作业类型,相较人工判定可节省1小时,便于监督人员快速精准开展远程监督。目前,该模块已应用于浙江电网高处作业、大型机械作业等高风险场景,大幅提升了安全管控质效。(江航 黄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