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
卓越工程师是指“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我国以实质化校企联合培养为牵引,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把卓越工程师培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南方电网公司始终牢记“国家队”使命,始终保持高度重视、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责任,以深化工程硕博士产教融合培养改革为切入点,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抓手,以实现组织形式、导师队伍、培养要素、评价机制的深层次变革为保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不断迭代升级,将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任务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能源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驻企参培’到‘留企入职’,产教融合培养不仅帮我了解了公司业务发展情况、积累了团队协作经验,让我在公司的身份转变无缝衔接,还指引我以更宽更高更远的视野,把个人职业发展同企业发展、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南方电网公司与重庆大学联合培养的首批工程硕士生董震表示。他从全国2100余名专项试点硕士生中“脱颖而出”,有幸成为全国67名以实践成果代替论文申请学位的硕士生之一。
“双喜临门”的董震只是南方电网公司深化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改革的一个缩影。三年来,公司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1所高校联合招收培养工程硕博士400余人,以共建产教融合新生态、共筑校企协同新范式,探索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两互促、四确定、三共建”的改革实践之路。
在落实国家战略中“两互促” 构建多元协同育人生态
“清华大学为国家战略落实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期待双方以此次签约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平台机制合作共建、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更好推进世界一流企业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孟振平今年4月在公司与清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时表示。该份协议签署以“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范”为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产学研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共同打造能源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如何找准企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中的坐标方位?南方电网公司注重战略牵引,强化顶层设计,将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放在一体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来考量,深化两大领域战略举措落实的互促互融。
携手华中科技大学共同打造智慧能源技术中心,与武汉大学联合建立电力碳中和联合研究院,成立南方电网—澳门大学碳中和智慧能源电力联合实验室,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南方电网联培基地……“结合我国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需要,我们聚焦电力人工智能、数字电网、新型储能、电力新材料等前沿战略方向深化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重大能源课题的设立为在校工程硕博士将所学变为所用提供用武之地,工程硕博士生的引入也为这些重大能源课题推进注入了新锐力量。”笔者从南方电网公司人力资源部了解到。
按照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精神,南方电网公司充分发挥作为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示范作用,研究出台《公司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方案》以及《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联培研究生激励保障清单》等成套支撑性制度,进一步深化校企双边合作,扩展合作边界,丰富合作内容,创新搭建以学科交叉、工学融合、职业导向、国际视野为特色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持续纵深推进校企合作,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南网特色、行业一流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样板间”和人才发展“生态圈”。
在联合培养实践中“四确定” 打造立体交互育人模式
2024年5月,我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在广西南宁投产。这不仅标志着我国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首次实现规模化应用,也给重庆大学2022级工程硕士董震及导师、同事们历时一年多的科研攻关画上圆满句号。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工程教育师资力量不强、科研任务与工程能力培养脱节、重知识轻实践等问题,培养体系、培养方式滞后于实践需要。南方电网公司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中坚持问题导向,将“实质化”贯穿联合培养始终,推行了“定领域、定项目、定导师、定对象”的“四确定”实践模式,形成“导师指导+项目研究+任务锻炼+工学交替”的立体交互式培养模式。
突出交叉性、前沿性、实践性定培养领域。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华南理工大学2022级工程硕士李筱茜,立足南网数字集团构建电力行业大模型知识库,努力研究解决电力行业知识文档体量庞大、检索响应效率要求高等核心问题,所提出的技术方案成功应用于电力客服大模型构建,成功把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电力行业生产力。钠离子电池储能研究方向的董震,依托南网储能公司推进新型储能多技术发展、多场景应用,用个人及导师同事团队的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工程实践,参与工程设计的我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为推动我国新型储能锂离子电池占比高、原材料短缺的产业发展问题解决提供了南网方案。
围绕三类范围确定培养项目。充分用好科技产业优势和校企合作基础,围绕高校和培养单位正在联合研究的项目、高校和培养单位计划联合开展的项目、公司自有科技项目或者承担的重点科技项目三类范围,选定卓越工程师培养依托项目。“工程硕博士改革的意义,是让我通过项目站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行业真实挑战之间,找到可以切入、可以落地、可以推广的技术路径。”深度参与南网数字集团“基于场景分析的数据安全监测技术研究”揭榜挂帅项目的华南理工大学2022级工程博士金浩说。“在项目的推进中,我逐渐领悟到工程实践与学术理论交融是一场知行合一的修行。”同样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并留企入职的李筱茜表示。联合培养项目不仅得到了学生的青睐,也得到了高校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充分支持。“校企要把课题库建设好,而且这个课题是企业的真问题,学生一进来以后他就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工作。”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李英民总结联合培养经验时说道。
深化校企协同合作定培养导师。根据校企双方确定的专业领域和依托项目,由高校推荐合适的师资作为高校导师,由公司特殊支持计划人才或战略级、领军级专业技术专家作为企业导师。“我们校企双方导师加强沟通、密切协作,科学确定培养方向,精心选定项目平台,合理安排研究任务,通过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达到了培养预期目标。”董震的企业导师、南方电网公司战略级专业技术专家陈满表示。目前,南方电网公司已建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中国工程院院士饶宏领衔,近800名领军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专家组成的企业导师库。“作为首批参与这项改革的企业导师,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者,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李筱茜的企业导师梁凌宇感慨道。
精准匹配人才需求定培养对象。在确定项目及导师的前提下,通过重点考察候选人长期从事相关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和工作的兴趣意愿、工程技术相关基础理论掌握情况、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工程技术创新思维和潜质,与高校共同选拔确定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我们希望研究生能够在企业产业发展的平台上接触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取得真成果、得到真成长,这要求他们有主动提高创新能力的积极意识和敢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强烈意愿。”陈满在介绍选拔要求时强调。要保障联合培养目标实现,除了选准对象,还要做好过程的跟踪管控。“两年里,我们坚持每季度跟踪董震的联培任务推进情况,在重大节点还分别组织学生、导师面对面交流,协调解决问题困难。对董震最终能以实践成果成功取得学位,我们企业人资部门心里是有底的。”南网储能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受邀参加重庆大学首届工程硕博士毕业典礼时说。
在深化校企合作中“三共建” 深化联合育人协同保障
“第一批次录取7人,第二批次录取9人,已引进企业导师3人,正加快引进30余名企业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副研究员张沈习在南方电网—上海交通大学联培基地2025年度第一次工作组会议上通报基地建设的实时进展。三年来,类似这样强化联培工作协同的沟通议事数不胜数,通过共建校企育人平台、育才项目池、产业创新课程体系,不断深化保障育人机制。
整合优势资源共建校企育人平台。依托南方电网公司在建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勘探选址、工程建设、生产运维全流程,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工程实践、产业应用紧密结合,把联培研究生放到大项目、大工程、大电网中去历练成长。“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入选‘中央企业人才专项行动’单位,这些年我们实施了全球引才工程,邀请院士等国家级人才开展‘大师带徒’跟踪式培育,安排他们领衔重大课题、关键任务,育人平台越来越宽、越来越高。”南网科研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
加强联合攻关共建育才项目池。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落实“双碳”目标、破解产业链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出发,与高校联合确定攻关方向,投入研究资金,将工程硕博士的招生方向、研究内容、培养环节、考评机制与联合攻关项目紧密融合,形成校企项目共立共研、成果共孵共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运用微型无人机声呐探测技术助力超/特高压输电线路智能巡检的攻关中,我不仅提出了多模态、高置信度的线路缺陷特征提取方案,还研发出适配多种复杂运行场景的声呐探测成像系统,直接运用在西电东送大通道的智能化运维。”讲起在南网超高压公司的培养实践经历,重庆大学2022级工程硕士张小波内心成就感满满。据统计,针对近三年联培研究生,南方电网公司共匹配联培项目载体154个,总经费超20亿元,安排技术改进等工程技术实践任务256项。
立足产教融合共建创新课程体系。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科学理论体系的指导。南方电网公司积极推进与合作高校间的课程共建,重点推动有南网特色的专业领域核心课程、实践案例课程、学科交叉课程、前沿讲座课程的建设,加强学科交叉、数理基础、思维方法、实践能力和工程伦理培养,实现核心课程的“高阶性、交叉性、挑战度”。2025年,南方电网公司正推进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所知名高校合作编写新型电力系统、数字电网等8门产教融合教材。下一步,公司还将与相关高校合作编制开发电力人工智能、远海风电大规模送出、智慧城市电网、电力系统储能、电力系统仿真、电碳耦合与能源经济等产业创新教材和课程案例。
据了解,我国下半年将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完善工程硕博士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建立多级联动、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培养新体系。南方电网公司将在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的制度指引和部署落实中,持续书写高质量联合培养的新答卷。
(谢超 黄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