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青海海东供电公司经济技术研究所业务专家葸全德应用智能评审系统开展工程项目设计审查工作,根据系统提示梳理出3项农网高压业扩新建工程可研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并告知相关人员修改完善。以往,这项工作需要多位专家经过大量资料对比后完成。而系统依托可研评审智能体,能按照评审规则及要点,在10分钟内根据可研报告、材料清单、设计图等资料自动完成审查并给出修改意见,进一步提升审查效率和准确性。
海东供电公司变电运检中心变电监控班员工线上监控变电站设备运行情况。 李永鹏 摄
智能评审系统是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依托光明电力大模型开发的数智化应用之一。年初以来,该公司聚焦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建设,围绕安全管控、计划编制、项目评审等业务转型需求,基于光明电力大模型开发数智化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电网业务多环节,促进业务提质、一线减负,为全面推进电网业务数智化转型打好基础。
多维度全场景智能监管建设施工
在高寒高海拔地区,电网建设施工面临山高路远、气候极端、环境恶劣等困难。“人巡+人控”的传统监管手段已难以满足施工安全管控需求。
为了适应高原施工环境,国网青海电力在施工项目现场配备高寒耐用型智能设备,确保监控摄像头可在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中正常运转。无人机也具备更强的抗风能力。依托安装在工程沿线的机巢,无人机日均可执行4次高频自主飞巡任务,并传回飞巡图像。
国网青海电力还研发“空-地-域”全场景智能化安全巡检系统,实现隐患自动识别、风险智能预警、现场实时联动的数字化监管闭环。该系统融合无人机自主巡航、定点高清视频监控和图像识别等技术,构建起“天上飞、地上看、数据中台管控”的三维感知网络,可实时分析图像,动态识别无计划施工作业、高空作业未系安全带、螺栓松动等违章作业、隐患缺陷情况,并发出实时告警。该系统贯通“云-边-端”侧数据平台,融合拍摄图像、位置信息、历史隐患库等多源数据,可自动生成风险热力图与问题分析报告。
“空-地-域”全场景智能化安全巡检系统5月上线以来,做到分钟级排查告警,使施工违章发现率提升20个百分点,缺陷隐患率下降38个百分点,相关数据流转效率提升60%。
电网检修计划编制效率大幅提升
检修计划编制要综合考虑设备健康状态、调度窗口、作业冲突、用户影响等多种因素,需要跨部门协同,工作量大。此前,检修计划编制周期通常要1~2周时间。
国网青海电力针对计划编制难点,基于光明电力大模型构建“五维度”智能体模型,从工作必要性、停电检修必要性、项目完整性、工期合理性、时间优先级等五方面全面建模分析,并依托“电网一张图”开发了检修计划智能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集成语义分析、多模态理解、视觉识别等三大算法模型能力,构建“大模型+小模型”协同架构,具备计划自动生成、优先排序、智能审核等功能,实现设备状态实时感知、作业冲突自动识别、风险库自动匹配、时序智能优化。
6月17日起,检修计划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在海东供电公司试点应用。“系统能自动识别设备隐患、负荷冲突及可调窗口,综合供电可靠性、用户密度、历史检修记录等20余项指标,生成最优检修排程。遇到复杂场景时,系统还支持‘人机协同’快速调整方案。”海东供电公司科技数字化办公室项目管理专责许宏洋介绍,系统应用后,检修计划生成效率提升80%以上,检修计划编制周期由1~2周压缩至2~3天。
系统应用不仅提高了电网检修效率,也提升了综合效益,实现了检修作业计划从“被动平衡”向“主动统筹”的升级。
农配网项目评审更准确高效
在施工监管、检修计划编制智能化转型的同时,国网青海电力在农配网项目设计评审方面也实现升级。该公司自主开发的智能评审系统主要用于10千伏农配网项目评审,进一步提升了项目审查效率与准确性,助力农配网项目评审从人工审核转向智能审查。
农配网项目评审至少涉及数十页图纸、上百项参数及复杂交叉的技术规范。传统评审方式中,评审人员需要逐项对比校核,单个项目评审时长通常在数小时以上,而且可能出现指标遗漏、材料重复、核算误差等问题。
5月以来,国网青海电力基于117个典型案例深度解析,梳理153项技术指标与82项核心规则,对算法模型进行2000组问答训练和1560份规范学习训练,形成覆盖技术、经济双维度的专业经验库,构建了涵盖“设计规范-审查维度-经济测算”的多模架构,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智能评审系统。系统通过解析图纸内容,能自动识别电源点位、导线参数、配电结构等关键信息,智能审查农配网项目七项核心指标,而且可以动态核算造价,提供优化建议。
智能评审系统包括四个主要场景:智能收资解析场景可自动提取项目资料关键数据,技术规范审查场景能实时对比千余项行业标准,图纸合规校验场景能精准识别设计缺陷并开展经济性评估,工程造价动态核算场景负责精准把控成本。该系统还内嵌“四性审查”智能体,可在项目评审中开展完整性、一致性、规范性和合规性等多维度把关。
此外,智能评审系统5分钟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数小时的工程量核算,还将费用核算误差率从5%压降至0.3%,审查准确率达98%。目前,系统已在国网青海电力各单位推广应用,将单个项目评审周期由3天压缩至4小时,且避免了材料清单遗漏等问题,使跨专业协同响应速度提升70%。(祁凯凯 徐琛 周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