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乡遭遇持续强降雨影响,部分电力设施受损严重。南方电网公司抢修队伍用5天时间实现了“村村通电,户户亮灯”。
但在独龙江乡最偏远的村庄——迪政当村南代小组由于道路损毁,短时间内无法抢通,供电线路也无法抢修,该村每天依靠柴油发电机供电。
山崩了,路断了,电不能不稳定。一套以“水轮机+柔性光伏+储能装置”为核心的创新供电组合方案,在云南电网怒江供电局突击队灾后无数次的勘察巡查后应运而生。“要给独龙江乡的末端村寨建一套不依赖外部能源的独立供电系统。”突击队员如是说。
7月31日,在南代微电网投运一个月之际,南网报记者跟随独龙江供电所员工走进道路依然中断的南代小组,实地探访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
7月31日12时许,村民杨新轻轻按下电磁炉开关,不一会腊肉的香气弥漫开来。厨房外院子,婆婆松田手中的独龙毯织到第27道花纹,红黄蓝三色线在灯光下格外清晰。
“以前最怕灾害一来就断电,现在有了这‘靠水生电’的本事,心里踏实多了!”村民杨尚明的话语中透着安稳。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家的电正连接着一个充满科技感的微电网系统,山涧的水能、阳光的照射、储能的转换,不经意间让这个偏远山村安详自在。
孤岛光明如何保障
时间回到5月底,一场强降雨袭击了独龙江乡。暴雨如注,江水暴涨,致使全乡电力、通信、道路全面中断。这个位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的偏远乡,是中国主要的独龙族聚居地。
独龙江乡地形狭长,全年雨雪天气长达6个月,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频发。尽管云南电网公司全力以赴在6月10日完成全面复电,但南代小组由于道路损毁,短时间内无法抢通,供电线路也无法抢修,该村每天依靠柴油发电机供电。
南代小组位于独龙江乡迪政当村最偏远的北边,距离乡政府所在地40多公里,仅有5户人家。该村民小组地处峡谷深处,道路全部都是临江而建的挂壁公路,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损毁。一旦灾害发生,传统燃油发电机依赖的油料运输成本高昂且风险突出。“如何保障5户人家的光明”成为摆在云南电网公司怒江供电局领导班子面前的现实难题。
绝壁上的运输
灾后恢复供电只是起点,怒江供电局的目标不止于“通电”。该局领导班子成员轮流驻村,带领突击队开展拉网式巡查,着手研究重建方案。
“我们不仅确保‘通’,更要追求‘稳’和‘好’。”在电网抢修复电过程中,怒江供电局副总经理、党委委员欧剑洪曾带队到独龙江北线送发电机,勘察电网受损情况,他深知,对于南代这样的末端村寨,需要一套不依赖外部能源的独立供电系统。
在走访中,独龙江供电所员工李光辉发现南代小组曾有使用微型永磁水轮发电机发电的经历。这些设备在正常自然条件下,能够持续稳定地提供照明电力。
经过周密规划,一套以“水轮机+柔性光伏+储能装置”为核心的创新供电组合方案出炉:利用独龙江的水流自然动能发电,配合太阳能和储能系统,彻底规避灾后油料运输困境。
6月22日,一场“悬崖上的运输”拉开帷幕。12名供电员工组成突击小队,肩扛手抬总重超过1000斤的3台水轮发电机、2台备用发电机、16块光伏板及相关安装材料,硬生生“背”进了深山。
道路艰险,每一步都充满挑战。突击队队员们分成小队,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三天两夜,徒步40余公里。
微电网的深远意义
6月24日,3台3千瓦微型永磁水轮发电机率先落地投运。清澈的流水推动轮叶,源源不断的电流点亮了5户人家的灯火。这套系统仅凭自然动能就能持续稳定供电,有效破解“孤岛”状态下的能源保供难题。
之后不久,完整的微电网系统建成——集成了混合逆变器、430瓦高效柔性光伏组件与51.2伏100千瓦时大容量储能电池。
“灾时,微电网能独立运行;灾后电网恢复时又可平滑切换至并网模式,实现余电上网,让绿色电力转化为经济效益。”独龙江供电所副所长屈江福告诉记者。
“现在遇到灾害再也不怕断电了。”村民杨新表示,电磁炉、电饭煲等电器作为日常生活的标配,现在用电有了多重保险。
南代小组微电网的建设成本不菲,但意义深远。它不仅解决了5户人家的用电问题,更打造出深山峡谷间抵御自然灾害的电力“新样板”。“该微电网首创的‘光水互补+智能切换’架构,已纳入云南电网数智微电网范例,为偏远地区防灾保电提供可复制方案。”云南电网公司规划发展部总经理颜涛说。
“为5户人建电网值不值?”独龙江供电所所长李福凌的回答意味深长:“独龙江每一盏灯都不可或缺,它象征着古老土地连接新时代的光。”
“现在是灵芝采摘的季节,摘回来就要烘干。”太阳渐渐西沉,天边被染成了一片绚丽的橙红色。杨尚明背着篓子朝我们走过来,“现在用电越来越方便了,等我放到烘干房,就过来陪你们吃饭”……独龙族群众幸福生活图景,实实在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独龙江乡生机勃发。
南网报记者 陈克迁 通讯员 龙行娟 何中阳
记者手记
一个都不能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5户人家,一套“水光储”微电网。这个为5户人家搭建的独立电源系统,其价值远非千瓦时数所能衡量;它以一种无言而坚定的方式,践行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以前我们面对自然灾害,常说“道路抢通到哪里,就把电送到哪里”。但独龙江乡山势险峻、沟谷纵横、地质结构复杂。南代小组距离独龙江乡40多公里,也是独龙江供电区域最末端的一个村庄。洪灾袭来,通往南代小组的道路有数十处损毁。记者在前往南代小组路上,损毁的道路正在逐步抢修,一半坐车、一半徒步,穿过崇山峻岭,越过浅滩溪流,爬过悬崖峭壁,跨过沟沟坎坎。就是这样的条件,运送物资、设备,投入之巨、施工之艰远超想象。然而南方电网公司毅然行动,几十公里的艰难跋涉,翻山跨河的执着,靠着手抬肩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
这套微电网超越了单纯经济理性,它用最朴素的方式宣告:无论山高水远、用户多寡,保障每一位公民享有现代文明成果,是国有骨干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当——它照亮的不只是木屋,是连起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更是通向共同富裕道路上每一个被牵挂的角落。
5户人家的灯火,是“人民至上”初心在群山深处写下的见证,也意味着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中,每一户、每一人,一个都不能少。
(陈克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