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近日发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中标公示》显示,优必选科技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此前,优必选表示,计划今年交付50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投入智能制造产业。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热度不断攀升,多家企业订单量走高。而与此同时,作为核心零部件的动力电池也迎来发展新机遇。在业内人士看来,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爆发将进一步提升锂电池需求,推动电池技术升级。未来人形机器人与电池产业的协同发展将日益深化,企业间的协同合作将持续助推人形机器人产品创新和应用拓展。
人形机器人市场火热
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技术的突破,人形机器人正加速从实验室迈向实际生活。据了解,在应用端,国内多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已在汽车制造、仓储物流、电子装配等多个场景开展训练及小批量部署,帮助提升生产效率。并且,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人力成本提升,人形机器人在养老陪护、医疗辅助等领域的应用需求也在增长。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市场新动态不断,融资与订单齐头并进。例如,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近日中标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25年至2027年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总预算1.2405亿元(含税)。京东则在日前宣布完成三家具身智能领域企业的投资,分别为千寻智能、逐际动力和众擎机器人。其中,千寻智能完成6亿元PreA+轮融资,由京东领投;众擎机器人完成两轮融资,A1轮融资由京东领投;逐际动力完成新一轮融资,由京东战略领投。
中信建投发布研报称,人形机器人板块前期回调较多,叠加国内外机器人产业链涌现积极变化,人形机器人板块情绪回暖。国内产业链方面,本体厂商持续取得订单突破,说明人形机器人在商业化探索方面逐步进入落地阶段。
高工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近3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1%,中国人形机器人年销量将增长至27.12万台;更远的2035年,To B场景销量将达75.5万台,市场规模约755亿元;To C场景销量将达125.6万台,市场规模约628亿元。
催生锂电新“风口”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25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同时,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电池企业带来新的增量市场。在电池需求方面,高工产业研究院预计,2025年机器人领域需求将达2GWh,到2030年将达100GWh。
截至目前,已有多家锂电产业链企业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且多以固态电池技术切入。例如,今年5月,孚能科技表示,人形机器人对电池的能量密度、轻量化与安全性要求大幅提高,固态电池预计将是人形机器人领域主流的电池路线,公司生产的软包电池具备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轻量化等优势,与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高度契合。目前,公司正在与国内知名的多家头部人形机器人客户对接项目需求。
据了解,人形机器人内部空间有限,要求电池需在较小的体积和重量内提供足够能量,以保证长时间运行并完成各项复杂任务。在此背景下,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卓越安全性、长使用寿命等优势成为与人形机器人较为适配的产品之一。
鑫椤资讯高级研究员龙志强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相比于电动汽车等大电量产品,人形机器人多应用于室内场景,安全管理至关重要。且后续随着智能化程度持续提升,人形机器人产品耗电量也将增加,整体电量不足问题或进一步突出。
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指出,人形机器人将为锂电池尤其是固态电池带来新的增量市场,预计2025年人形机器人用锂电池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亿元。随着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服务和家庭领域等多场景应用的加深,2035年将同步带动人形机器人用锂电池出货量达到72GWh,市场规模达到360亿元。
多维度突破瓶颈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固态电池较为符合人形机器人应用需求,但由于全固态技术尚不成熟,相关企业目前更多以半固态进行测试试验,再逐步向全固态过渡。此外,就人形机器人产业整体发展而言,当前市场上多数产品处于试验或概念验证阶段,大规模量产仍存在研发成本高企、技术成熟度待提升等挑战,并且机器人与人类的交互体验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复杂场景下的决策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待进一步优化。
万联证券发布研报指出,人形机器人量产并实现大规模应用迎来曙光,商业化落地可期。价格下探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关键,目前成本仍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大规模普及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还需攻克成本瓶颈。
EVTank指出,目前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还比较薄弱,核心零部件都以海外企业为主导,但在锂电池环节,我国有一定优势。
业内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重要载体之一,当前已进入技术集中突破和应用初步试水的关键发展阶段。对于电池企业而言,需持续发力产品研发,并在成熟工艺与性能创新之间寻求平衡,推动电池技术与机器人深度融合。同时,产业各方也需进一步从完善供应链建设、推动示范应用等方面发力,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能源报》(2025年08月04日 第 11 版 记者 姚美娇)
评论